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0971-8210311

权益不迷路:解析劳动者工作中常见的权益保障问题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08-19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基本权利体系,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在就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等诸多方面享有的基本权利。明确用工责任义务,对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劳动合同签订与履行、劳动条件提供等环节的行为作出规范。为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用人单位常见的违法情形分析

一、用人单位调整工作岗位

用人单位若要对劳动者进行调岗降薪,属于变更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 。未经劳动者同意,用人单位单方面实施调岗降薪行为原则上应被认定为无效。

如果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用人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等合理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等内容,那么在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及合理范围内,用人单位可依约进行调岗,但仍需遵循合理性等原则,且一般不得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

二、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要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可能会面临重重困难。虽然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也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证据,但收集这些证据有时并非易事,且其证明力相对有限。一旦双方发生争议,比如涉及工资支付、加班补偿、工伤认定等问题时,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劳动者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自身合法权益难以有效维护。

劳动合同中通常会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资数额、支付方式、支付周期等重要内容。没有合同,用人单位可能会随意更改工资标准、支付时间或克扣工资。例如,用人单位起初口头承诺了较高的月薪,但实际发放时却以各种理由降低数额,劳动者由于缺乏书面合同依据,很难有力地反驳并争取到应得的报酬。

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薪酬应承担法律后果: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若用人单位逾期仍不支付,需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此外,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案例分析

2020年1月,王某与某有限公司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未签署劳动合同,约定期间为2020年1月7日至2022年1月7日,在公司任销售总监。2022年1月7日,劳动合同到期后公司拟留任王某,但以其业绩不佳为由调整岗位为普通员工。王某认为双方未协商一致不同意调岗,公司以此为由开除王某,且公司拖欠其工资报酬20000元,故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结合本案庭审查明的事实,本案中,王某与某有限公司确建立了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和未经协商一致将劳动者调岗降薪,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并补签劳动合同;2.双方未经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单方调整劳动者岗位降低工资报酬标准且无法证明劳动者自身能力不能胜任原岗位工作,其单方调岗降薪的行为无效,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3.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法条链接

《劳动法》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等情形下,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支付,逾期未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 50% 以上 100% 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声明

1.本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正式法律意见;

2.针对个案,您有任何法律问题或需要法律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

image.png

公司地址

  •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971-8210311

公司地址: 西宁市海湖新区五四西路安泰大厦东座23层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资讯

青海观若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青ICP备2024002256号-1   


  • 首页
  • 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