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971-8210311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活动中一项重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依法规范适用取保候审,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犯罪结构和刑罚结构逐渐轻缓化,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少捕慎捕的刑事司法政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取保候审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深入刨析,对1999年印发的《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于2022年9月21日正式发布。 本文,笔者选取了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来聊一聊关于取保候审的法律知识。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活动中一项重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依法规范适用取保候审,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节约司法资源、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犯罪结构和刑罚结构逐渐轻缓化,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以及少捕慎捕的刑事司法政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取保候审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深入刨析,对1999年印发的《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于2022年9月21日正式发布。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修订后的《规定》第3条第1款新增规定为:“对于采取取保候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适用取保候审。”从结果导向为主过渡到了预防导向为主,从“可以”放宽到了“应当”。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对严重暴力犯罪、团伙犯罪的主犯、惯犯、累犯以及其他罪行严重、民愤大等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不应当采用取保候审。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也就是说,案件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审判阶段均可以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 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此处并不一定是书面回复。) 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一) 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 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 (三)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未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公安机关报告,造成严重后果; (四)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从事特定活动,严重妨碍诉讼程序正常进行。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实践中,有的当事人误以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意味着涉案行为的问题不大,定不了罪,案件已经终结。个别办案人员甚至把取保候审的期限当作办案期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旦被取保候审,便不再继续开展工作,消极等待用尽取保候审期限,甚至把案件“疑罪从挂”。针对上述现象,修订后《规定》第3条第2款强调:“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严禁以取保候审变相放纵犯罪。” 实践中,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通常是跨地域作案、流窜作案,办案机关通常因为担心无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执行取保候审而不得不捕。修订后《规定》第16条第2款规定:“取保候审一般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执行,但已形成经常居住地的,可以在经常居住地执行。” 异地执行,也应在收到取保候审决定书五日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到,以确保被取保候审人按时报到并依法接受监管。 取保候审后是否会判缓刑,需要看犯罪分子是否满足判缓刑的条件。 《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